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
国人对于酒后驾车的意识如何呢?日前,新浪网通过对4500多位网友的调查,有81%的被调查者同意酒后驾驶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在问及是否有过酒后驾驶行为时,仅有20%的被调查者从未有过酒后驾车的行为。绝大部分人对于酒后驾车的危害都有所了解,但是在亲朋好友的“盛情”相劝下,往往要贪饮几杯后再驾车回家。尤其是在一些交通安全意识不强的中小城镇,酒后驾车的现象更加普遍。
受访者中绝大多数(95%)对象都听说过相关事故,也知道不能酒后驾车(71%的受访者认为“酒后一定不能开车”),对酒后驾车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相关的知识,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主要包括:1、对酒精对人体的影响没有清晰的了解。26%的驾车者认为酒后驾车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男性驾车者对酒后驾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高于女性;2、不少人认为酒后驾车存在一个量的问题,不一定需要“不喝”,可以“少喝”。大众组中有23%的受访者认为“少喝一点还是可以开车的”,非职业驾车者中这一比例达到30%。大众组36%的对象也会视驾车者喝酒量的多少来决定是否乘坐他的车子;3、经常采用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形形色色的解酒方法。相当比例的受访者认为小睡片刻、喝咖啡或浓茶可以解酒,分别占到了60%和45%。常被采用的解酒方法还有:在酒中加入苏打水或其它软饮料(13%)、喝醋(4%)、吃解酒药(3%)、吃水果(1%)、呕吐抠喉(1%)、喝糖水(1%)等。
调查表明,40%的酒后驾车者“过高地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这类驾车者认为自己酒量大、开车技术过硬,总想酒后驾车来“炫耀”自己的技术,结果造成险象环生。27%的酒后驾车者的“安全意识不强”。这类人并没有意识到酒后驾车能造成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他们觉得喝酒少了不够朋友情谊,酒过三巡后再送朋友或者自己开车回家,这样往往会造成追悔莫及的交通事故。另外,19%的酒后驾驶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以前饮酒驾车从来没有出过事,也没有被抓过,而且也经常看到其他人酒后驾车,于是便侥幸酒后驾车,造成惨剧。有了以上思想作怪,驾驶者往往把酒后开车不当回事,使酒后驾车屡禁不止。要减少甚至根除酒后驾车事故,必须从根本上纠正这些错误思想,让驾驶者切实意识到酒后驾车的严重危害,树立良好的驾车风气和习惯。
绝大多数(76%)的受访者认为“酒后驾车非常危险,肯定不可以”,但仍有10%左右的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比较危险,但偶尔开下车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认为“如果喝得不多,开车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吧”的占10%。女性对酒后驾车持反对态度的比例(81%)高于男性(72%),北京地区反对酒后驾车的比例(83%)高于广州(72%)和上海(74%)。
调查发现,在驾车者中,酒后驾车有一个心态发展的历程:侥幸-习惯-自然,三年以上驾龄驾车者更容易习惯成自然,发生酒后驾车的可能性较高。
25%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中酒后驾车经常发生,半数以上(52%)的认为偶尔发生,仅有21%的对象则回答从来没有发生过或者看到过。在非职业驾车者中,半数以上的人有过酒后驾车的行为,而且很多人是屡屡发生,一年内超过十次以上的比例达到15%。年轻者、男性酒后驾车的比例分别高于年长者、女性。广州有过酒后驾车经历者的比例(67%)高于北京(44%)和上海(5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扩大,很多场合都会喝酒,而自驾车参加酒会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研究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驾车者都会主动解释自己不能喝酒,但仍有1/4左右的人不太会解释,相当比例(15%左右)的驾车者还会主动喝酒。在这一点上,中年组(30-40岁)、女性相对而言更加理性,主动解释的比例和坚决不喝的比例都高于年轻组(20-30岁)和男性。
目前酒席上普遍存在的劝酒风气也是导致酒后驾车的一个不良因素。随着交通法规的加强和人们素质的提高,更多的人认为驾车者拒绝喝酒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但仍有一定比例的人认为是一种不够朋友的表现,尤其是在一些商业场合,劝酒显得更难以拒绝。研究结果显示:大众组反映,32%的人听到解释后还会继续劝酒,近40%的受访者表示在被劝之后会喝酒。在一些商业应酬或客户交流的场合,非职业驾车者的饮酒比例(56%)甚至高于大众组(51%)。
喝酒时酒精的刺激使人兴奋,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喝多,当酒精在人体血液内达到一定浓度时,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及控制能力就会下降,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对于酒后驾车者而言,其血液中酒精含量越高,发生撞车的几率越大。当驾驶者血液中酒精含量达80mg/100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血液中不含酒精时的2.5倍;达到100mg/100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血液中不含酒精时的4.7倍。即使在少量饮酒的状态下,交通事故的危险度也可达到未饮酒状态的2倍左右。
受到酒精影响的驾驶者通常会有如下特征:对信号灯反应慢;逆向行驶;摇摆不定、突然转向或在道路中线驾驶;乱踩刹车;转弯幅度大;蛇行;没有原因就停车;开车速度极慢;突然转弯或违法转弯;天黑时不开前灯等等。
另外,酒后驾驶者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咖啡、浓茶和苏打水等具有解酒的作用。而实际上,这些只能增加体内的水分含量,并不能有效加速体内酒精的代谢,对于血液酒精浓度的影响十分微弱。
正是由于酒后驾车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各个国家都对酒后驾车执行了严格的规定。我国的相关法律将酒后驾车分为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是根据驾驶人员血液、呼气中的酒精含量值来界定的。所谓饮酒驾车,指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 mg/100 mL、小于80 mg/100 mL的驾驶行为。所谓醉酒驾车,指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等于80 mg/100 mL的驾驶行为。根据计算,一般情况下饮用350 mL啤酒后,血液酒精浓度就可达到20 mg/100 mL,即达到饮酒驾驶的处罚条件。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法律处罚更加严厉:处暂扣3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罚款。当饮酒量上升至1 400 mL啤酒或一两半36度以上白酒时,血液酒精浓度即可达到醉酒驾驶处罚条件: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 000元以下罚款。醉酒驾驶运营机动车的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 000元罚款。
当然,要杜绝酒后驾车行为不仅要靠处罚手段,更要形成良好的驾车意识,让远离酒后驾车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在日的道路使用中,我们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身份——驾驶员、乘客、行人。无论被动与主动,毫无疑问,我们都是道路交通的参与者,道路交通安全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反对酒后驾车不应该仅仅是政府或相关管理机构的义务,更应该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每逢节日来临,各式各样的宴请聚会也接踵而至,请大家务必牢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劝开车人,这是你、我、他的共同责任。
我们在宴会时要形成良好的风气:作为客人,我们尽量不开车赴宴;指定一个不喝酒的人,请他在宴会结束后送大家回家;开车者不要不好意思拒绝劝酒。作为主人,一定要提供非酒精饮料;不要强迫客人喝酒;提供食品,来减少身体对酒精的吸收;送饮酒的客人回家或为他叫一辆出租车。
研究结果显示,公众普遍认为深入开展反对酒后驾车的宣传教育活动很有必要。其中,73%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必要,19%的人认为比较有必要。
年轻者、男性相对于年长者、女性而言,其理性程度要低一些,不太容易拒绝劝酒者,因此发生酒后驾车的危险性更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而对于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政府(30%)、媒体(27%)与交警(16%)成为大众心目中的行动主体,也有5%的人认为酒类产品生产销售商应当在其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酒类生产销售商发起、参与此类活动,34%的受访者对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给予肯定,也有26%的人认为这就是企业本身的义务,仅有5%的人认为与企业无关。
从宣传教育方式来看,电视公益广告、现场宣教、网络传播、宣传手册发放是最受欢迎的宣传方式。
2-26·[山东]省延长“绿色通道”免费时间 2-26·[江西]省春运办公路水路客运量开始下降 2-25·[云南]交通部门全力抢险保畅通 2-25·[贵州]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和公路网络 2-25·[河南]郑州公路客流量突破12万人次 创春运以来最大 2-25·[云南]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500公里 居西部地区第一 2-25·[重庆]运输老板抢客源 竟邀人砸外地车 2-25·[贵州]去年我省公路运输大幅增长 2-25·[江苏]宜兴村村通上客运班车 2-25·[安徽]蚌埠去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3818万人次 2-25·[山东]济南返校学生扎堆 两日内客运站各线路爆满 2-25·[广西]开通首条进京客运班线迎奥运 全程2538公里 2-22·[宁夏]全市春运客运逐步回落 2-22·[天津]元宵节中短途客运火 春运迎送旅客160万 2-22·[上海]部分长途客运票价下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