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交通新闻 >> 正文
[江苏]涟水百岁奶奶圆了出门坐车梦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在线通讯员 涟水车辆综合检测站 郝达权 2008年11月16日23:12

    随着鞭炮齐鸣,上千村民欢呼雀跃,一辆崭新的公交车开到了我家的村头上,不少上了年纪,从未坐过车的老人,在子女的搀扶下,纷纷登上了公交车,体会坐车的乐趣,我101岁的奶奶在我们这些儿孙的搀扶下,也登上了公交车,圆了奶奶多年来的出门坐车梦想。

    我家地处涟水西北乡下最偏僻的洼滩油泥地,多少年来,面朝泥土,背朝天,世代靠种地为生,逢阴雨天,道路泥泞,挨家串户都是深一脚浅一脚,出门难,上了年纪的人,常常摔倒在淤泥中,年纪轻的人,也常常是淤泥满身,身上穿不上一件干净衣服,别谈出门办事,骑自行车,要扛着走几十里,累了,拖着走,而且要准备树技,一路撬拨车轱辘上粘着的淤泥,有时遇到沟坎,一不小心会摔得鼻青脸肿,一路行,一路叹,一路怨。雨天路不好走,雨停后,即使好天,也要阳光曝晒一星期,才会有路影子,但是外出,带着行行礼走,是寸步难行,单手人走还要赤着脚,才能方便,否则,鞋上粘着泥土,一路剔着,一路向前移,一小时走不出2里路。我们村地处洼滩地,地低,积水多,路不易干,要骑车出门或怕脏,那最少要半月。所以我们全村人谈雨色变,特别在外工作的人回来一定要看天气预报,只有在了解天气情况以后,才敢回来,否则,回来遇到雨天,出门就难了。我奶奶今年101岁,出生在光绪年间,一生未出过远门,小脚,在屋内平地上,走路都迈不开脚步。奶奶年纪虽大,但常有出门坐上车,到外面看看世界的梦想,多少年来,晚辈们虽想带着奶奶出门,但由于多方原因,多有不便,一直未了奶奶的心愿,有时,父辈们也会异想天开,何时村前能有条像城里一样的平坦路,有车通到村头,该多好啊!

    80年代,随着农村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土地实行承包,洼滩地上栽植了水稻,农村经济有了好转,家家有了富余钱,草房变瓦房,一般人家院子里泥土上铺上了石子,经济比较富裕的人家,也有铺上水泥地坪,庄院内行走问题有了好转,但外出乡村路况仍未有好转,沟沟渠渠,坑坑洼洼,虽当时,地方政府多方筹资修路搞建设,但地处落后的偏僻乡村,一时还没有能力顾及。

    90年代,打工热潮兴起,一浪高过一浪,穷村僻壤的青壮年们农闲时,也不再固守家门,甘愿贫穷,纷纷外出打工,隔壁王大叔家三兄弟王强、王猛、王盛,前村的朱桂大爷家朱小刚、朱小农,号称“五壮士下江南”,是我村首批外出打工的人。第一年底,他们个个是满载而归,回来,个个面露喜色,西装革履,腰间别着手机,嘴上叼着名牌香烟,好生令人羡慕。在他们的影响下,第二年,我村1/3青壮年外出打工,短短几年,外出打工的人中不少人发了,王强成为江南一家建材公司总经理,朱小刚搞起了装璜,年收入几十万。一般的人,个个也都学了手艺,有了一技之长,收入颇丰。逢重大节日,打工的人会经常回来探亲,但每次回来,他们都略表遗憾,路难走,有的开车回来,车进不了家门。逢春节,按我们当地风俗,村里男女老少会聚在一起相互拜拜年,那时许多在外出打工发家的老板王强、朱小刚,他首先是大家敬重的对象,相互寒暄,说些客气话过后,大家都会你一句,我一句,谈些外面世界见闻,楼房高耸,道路四通八达,各种车辆满天飞,出门就坐车,闲谈中,有时个个都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家乡的贫穷落后,特别是自己的村前,出门没有一条好路,不少人感叹,“要富裕,先铺路,路不解决,家乡何时才能富裕,要是政府能牵头把我们村路修好,我们外出打工的人愿意出一点。”

    2000年初,省政府政策向苏北穷县倾斜,要短时间内解决苏北交通问题,要村村公路黑色化,村村通上公交车,从而使我县掀起新一轮道路建设热潮,不少打工族人回来捐款捐物,在家的人愿意无偿提供劳力。我村道路建设开工期间,在家的全村男女老少一有时间,就会自觉到施工现场,捡石子,拌灰石,力所能及地尽自己一份力。多少年来,乡亲们攀望村前能有条路,这个愿望,今朝终要实现,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泪流满面。路修好那天,县交通部门及时为我们村通上了公交车,全村上千村民齐齐聚集村头,欢迎公交车的到来,大家齐夸共产党好,政府为民做一件大好事。

(值班编辑:Online Team)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