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你走进赣榆县客运总公司城北汽车客运站,看到绿化美观的站前广场、智能化管理的售票窗口、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秩序井然的停车场、一辆辆崭新的空调客车、南来北往的旅客,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真是今非昔比。眼前的一切,让你难以想象到几年前的客运总公司,那是一个始建于七十年代、在原汽运公司修理厂改建而成的,占地面积只有7亩地,办公设施简陋,停车场狭小,卫生条件、秩序极差,管理混乱,之所以能峰回路转,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关键是因为有了一位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领航人,他就是赣榆县客运总公司总经理王宜富同志。
上任烧了“三把火”
2003年3月,局党委决定王宜富从县原汽车运输总公司调到县客运总公司任总经理。他到任后第二个月,正是SARS疫情蔓延时,全国各地都在抗击非典,那是一场全国性的灾难。车站南来北往的旅客众多,流动性大,是最容易传染SARS的场所,也是抗非第一线,面对不断蔓延的、严峻的疫情,他临危不惧,冒着不怕传染的生命危险,带领全公司干部职工投入到紧张的抗非工作中。每天带领工作人员对办公场所、停车场、营运车辆做好消毒工作,严把准入口,提高对外来人员的警惕,发现可疑人员就地隔离并迅速上报。那段时间有人因恐惧怕传染而告病回家,而他始终坚守在一线。非典过后,他迅速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针对当时公司与经营车辆均未签定合同、经营管理费长期拖欠、收费非常困难等内部管理混乱现象,他大刀阔斧,深化改革,建制度,抓管理,强入轨,先后烧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是调整了农公班线,开辟了新的线路。从柘汪线调整了部分车辆,开通了马站班线,既解决了柘汪线车辆多、同线发车相互追尾的矛盾,又方便了代盘线沿途广大百姓多年来的出行困难;第二把火,是完善了车辆承包经营合同。对车辆承包经营合同,逐辆检查,逐辆过堂,凡未签承包经营合同的一律签订,从源头上进一步规范了车辆承包经营管理;第三把火,是清缴经营管理费。以前由于没有合同,交费便成了变术。现在合同签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清缴长期拖欠的经营管理费。公司上下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三个不”,即不讲情、不照顾、不开口子,一视同仁、一律交费,确保了经营管理费应收尽收、应收不漏。到年底,公司所有营运车辆全部签定了合同,企业管理、经济收入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当年净增加收入50多万元,各项工作从此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公司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爱拼才会赢
初到公司时,办公用房简易,停车场地拥挤狭窄,卫生条件差,秩序混乱,各项基础设施落后简陋,严重制约了客运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也制约了标准化管理的实施,再加上职工工资长期拖欠,极大影响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公司上下大都产生了消极心理。
面对当时的困境,要想使企业起死回生,他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走出去,建一个新站,打一片新天地。然而,当时公司帐上现有资金仅有几万元,要想用现有资金建设一个上规模的、标准化的客运站,简直是天方夜谭。建新站,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如何落实建站资金,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吃不香、睡不着,脑海里时刻在想钱的问题。在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他大胆提出了三个筹资方案:一是用招工借款,即向内部职工子女招工,每招一名职工用银行同等利息带资10万元;二是向社会融资,以同期银行利率三倍的标准向社会融资;三是让施工方垫资,与施工单位签协议垫资60%,分三年还清,每年付20%。由于方案切实可行,最终筹集到了部分资金,新客运站建设工程得以顺利启动。
虽然资金有了眉目,但筹建新站谈何容易,手续之多,程序繁琐,既要跑各种规划、审批、建设、施工的手续,又要抓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每天总要不停地跑来跑去,往往说得口干舌燥,跑得精疲力竭。新站建设被县政府列入县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工程。为了使新站早日建成投入使用,他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干,有时和家人十天半个月见不上一面。胃病已缠绕他多年,那段时间由于吃不好、睡不好,加之白天奔波,生活没有规律,胃痛更是经常犯,很多次痛得直不起腰,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大伙劝他回去休息,他都说:“不用,不用,吃几粒药就行了…”大伙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深深地被他感动了。2004年12月,新站即将竣工时,又加上春节来临,施工方催要工程款,职工工资又没了着落,他跑遍了各家银行,但各家银行都以公司当时的状况不肯贷款,最后,他带头以个人的名义并以自己家的房子作抵押,组织班子全部成员集体担保,贷了30万元,暂时渡过了公司难关。
正是他夜以继日带领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地去干,苏北第一家标准化客运站于2004年12月18日顺利落成,并正式投入启用。新站总占地面积2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多平房米,总投资1260万元,各项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实现了形象标准化、环境人本化、管理智能化、服务规范化,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新站落成了,他整个人瘦了一圈,家人心痛得流泪,他却开心得笑了。
“出门有公交”不是梦
出门有公交,是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新农村“十有”目标的第一有。为了实现这第一有,他结合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的实施,从2005年就开始筹划运作第二轮农公班线更新改造工作,通过线路的延伸绕行,车辆的更新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改善农村乘车环境,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安全出行。
更新改造初期,他带领工作人员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制定出多套更新改造方案。特别是在车辆选购上,他严格把关,高度负责,多次带人到各汽车厂家考察,对车辆各项参数、技术指标进行反复对比,邀请权威人士和驾驶员参与厂家评选工作。在具体的招投标工作中,他对每一份材料都要反复修改。为了赶材料,常常与工作人员一起加班到深夜。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公司所有新购车辆全部实行了公开招标、阳光采购,确保了质优价廉。光车辆采购这一块,就为公司节约资金上百万元。
更新改造过程中,许多人为了达到目的,用尽各种办法,有的找领导出面,有的利用亲戚关系,有的用金钱诱惑……但最终无一在他这里显灵。在车辆承包经营招投标工作中,他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专门邀请了县人大、政协、纪检、公安、信访及新闻媒体等部门全程监督,公证处人员现场公证,公开招标,阳光操作。对公司内部干部职工也约法三章,严禁其及直系亲属参与车辆招投标,并带头执行,做到不唯权、不唯亲、不唯利,不为任何人开绿灯,以致“得罪”了不少亲朋好友,虽然落得个铁面无私、不尽人情,但确保了第二轮农公班线改造工作顺利完成。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分三批圆满完成了第二轮9条农公班线更新改造工作,新上了104辆班线车,农公班线通过延伸和绕行,新增了31个行政村通客运班车,实现了99%的行政村通上了客运班车,极大改善了农村乘车环境,方便了百万农民出行。
同时,为了改善城区市民乘车环境,进一步提升赣榆城市交通文明程度和外部形象,他积极向上争取,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公司取得了50辆出租车经营权,随后投入紧张的新出租车运营工作中,通过公开招投标,市场化运作,于2006年5月1日成功将50辆新普桑出租车投入市场营运,大大提升了城区出租车档次,也填补了我县出租车客运公司化运作的空缺,为赣榆客运出租市场增添了新的亮点。
如今,他又带领公司一班人,抓住农村公路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做好市场调研和前期论证工作,积极谋划开通新班线,力争实现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都通上客运班车,圆百万群众“出门有公交”的梦想。
付出总有回报
短短几年时间,公司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实力迅猛增长,企业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现拥有固定资产2680万元,班线客车151辆,出租客车53辆,日发班次650多个,平均日客流量约8000人次,年纯收入800多万元,职工福利待遇逐年提高,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先后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推广“监控法”先进单位;市级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模范职工之家”、农民工平安返乡安全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先进集体、出租汽车客运行业二星级企业”;县级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十佳文明窗口、农村公路建设优质服务单位、劳动保障工作先进集体、规范化建设合格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工资集体协商先进集体”等称号。企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切,是他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的累累硕果,也是他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结果。现在,他正带领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向着更高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