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润滑中国的昆仑巨匠——专访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首席科学家伏喜胜

2019-08-23 16:14来源:

  每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每个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时代英雄。因为,无论是攻关核心技术还是传承文化自信,无论是推动转型升级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仍需要时代英雄汇聚起的磅礴力量。

  


  伏喜胜就是这样的时代英雄。


  伏喜胜,中国润滑油行业第一人、中国润滑油国家发明奖获奖第一人、三获国家奖的第一人、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首席科学家……


  “心有大我的情怀,至诚报国的志向,百折不回的坚守”,走近他,你会发现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概念,你会感受到这位昆仑科研巨匠强烈的英雄气息扑面而来。


  国之重器


  记者:伏首席您好!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请问润滑技术可以称之为国之重器吗?


  伏喜胜:润滑油是影响中国制造高端装备可靠性、稳定性、运行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润滑是降低摩擦、减少或避免磨损的最主要技术途径,润滑油的节能潜力在GDP的1%以上。从其重要性来讲,润滑油核心技术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中国石油昆仑润滑兰州和大连两大研发中心,在60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致力于润滑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工业化应用;包揽了中国润滑油领域唯一的三项国家奖,作为润滑油研发的国家队,把润滑油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得掌握在自己手中。


  记者:您在齿轮油及添加剂领域的研究成果使我国齿轮油及其添加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中国润滑油科技方面的领军人物,为润滑油这个国之重器屹立民族之林作出了重要贡献。请问您是如何走上润滑中国这条道路的?


  伏喜胜:我1987年参加工作,有幸遇到了我的恩师匡奕九,他是当时的中国齿轮油第一人,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期间,是中国润滑油齿轮油攻关组的组长,是他带我走进齿轮油研发领域,从此与润滑油结下不解之缘,是他教我“干一行,爱一行,干好这一行”,也是他坚定了我“让中国的润滑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领先一步”的初心。


  我参加工作时,我国的润滑油尤其是齿轮油及其复合添加剂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没有台架、没有设备、没有有效的评价手段去做配方的筛选。我们国际上没有任何发言权和话语权。外国公司怕中国人把润滑油复合剂的秘密解剖出来,从最初到现在从不卖给中国人单剂。


  国外对润滑油技术全面封锁,就连我们的军用装备都使用进口润滑油,国家急需改变这一状况。在我的恩师匡奕九的带领下,整个团队从成千上万个单剂开始做起,在枯寂和不断的失败中逐渐缩小了添加剂的合成范围。就这样,通过“七五”、“八五”攻关,我国实现了齿轮油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这是中国齿轮油的第一个里程碑。


  中国齿轮油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从无到有;第二个里程碑是自主创新研发世界上独一无二专有技术,获国家发明奖;第三个里程碑是自主技术引领中国市场。昆仑润滑的终极目标是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走向国际市场。


  记者:您说的获国家发明奖是指哪项技术?


  伏喜胜:这说的是2009年我们研发的“齿轮油极压抗磨添加剂、复合剂制备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获得国家发明奖。这是中国该领域首次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这个奖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在自主知识产权上的成就,而且证明了中国润滑油已经从“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创造”。其中的极压抗磨单剂,在世界最具权威的美国西南研究院完成了台架极限试验,获得最高等级评价,被证明其性能远远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这标志着昆仑润滑的齿轮油自主技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为中国发展自己的军用最高端装备提供了润滑技术保证,具有国防战略意义,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充分体现了昆仑润滑“军工品质 大国重器”品牌定位。


  昆仑润滑这项发明在汽车、钢铁、煤炭、水泥、风电行业及军事领域等替代进口产品全面推广应用,和同类进口产品面对面竞争,得到客户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中国速度


  记者:据说代表齿轮油最高成就的润滑油是高铁油。请问昆仑润滑是如何摘取这颗润滑油皇冠上的明珠的?


  伏喜胜:“要做就做最好的。”我一开始投身国家润滑油事业,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在润滑油领域,公认技术含量最高端、研发难度最大的就是高铁油。10余年前,我就把目光转向了高铁专用润滑油品“超高转速、大承载高端装备传动系统用新型润滑油及添加剂”的研发。


  2017年9月21日,G1次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从北京南站历经4小时28分抵达上海虹桥站,最高时速355公里。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这列高铁用的就是我们研发的全传动系统润滑油复合剂RHY4208A,解决了车辆变速系统和驱动系统高速和大承载两类润滑油不能兼容的难题。该油品适用于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和每分钟5590转的齿轮轴,被专家一致认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记者:10余年前,我国还没有高铁。为何从那么早开始您就把高铁油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伏喜胜:当时国内确实还没有高铁,铁路轴承转速才2000多。最富想象力的人也无法想象十年后中国高铁时速可以达到355公里。可以说,10年前开始研发时速350公里的齿轮箱油,作为决策者,我是冒着极大风险的。漫长的十年,三十多人的团队,无数的投资……万一研发失败,万一高铁没有出现,这一切都将打了水漂……


  但研发是需要储备的,不能说现在中国高铁需要用中国的润滑油了,我们才开始去研发,必须提前五年、十年把技术储备好,该用的时候可以立刻拿出来。


  历史证明,这项决策是正确的,我们团队的汗水和付出没有白费。我们的高铁专用油传动效率与日本油相比提高3%,与德国油相比提高15%;高速性能与德国油相比提高33%,与日本油相比提高67%。


  记者:除了高铁油外,请您再简要介绍一下昆仑润滑在行业技术上还取得了哪些让人瞩目的成绩?


  伏喜胜:昆仑润滑的技术实力在国内肯定是首屈一指的,手执牛耳,无人可及,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我们发明了三大润滑机理,形成了三大润滑技术,解决了三大润滑难题,满足中国制造高端装备的润滑需求。在此三大技术基础上,发明了多种独具特色的顶级润滑油产品。


  除了高铁专用油外,“环烷基润滑油系列产品开发及应用”获得2011年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成功应用在大亚湾核电站和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上;“高档系列内燃机油复合剂技术”获得2012年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应用这项技术的昆仑润滑油成为国庆60周年阅兵的指定用油。


  近年来,昆仑润滑不断在高技术领域发力,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润滑脂和风电齿轮油,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可以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最优的服务,改写了该类油品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润滑油在国际上的地位,推动了中国润滑油行业的发展。


  家国情怀


  记者:您的科研履历非常辉煌,我觉得最可贵的是您不坐而论道,力求技术转化、惠及民众,在润滑油技术上的每一项进步、每一个专利、每一个发明都实现了工业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与财富。您觉得您的哪项技术转化最具有代表性?


  伏喜胜: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1996年,75W/90GL-5车辆齿轮油及LAN4201复合剂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迫使国外大公司的齿轮油复合剂产品由原来的49800元/吨降至28000元/吨,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外汇109万美元。


  记者:科技创新及时转化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您能不能从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的角度,说一说?


  伏喜胜:我们曾经做过统计,1996-1998年,因为科技进步,我们累计增效2800万元。2001-2004年,我牵头组织基础油资源的合理利用,年创效益5000万元。2015—2017年,通过成果转化,累计生产销售新型润滑油50.8万吨,新增销售额55.9亿元,新增营业利润4.2亿元。


  记者:效益是巨大的,投入也应该是巨大的吧?


  伏喜胜:作为润滑油行业的国家队,其实我们的研究就是国家的需求。你说的投入确实很大,我们一次台架测试需四五十万元甚至一百万元,这要卖多少油才能赚回来?真正细算账的话,我们可能不赚钱,对研究院来说甚至是亏本的。但是,我们必须做,因为我们是国家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内润滑油企业不愿意在技术研发上面多投入的原因,因为,做出来的成果是大家的,但对企业来说背的负担比较重。


  但是账不能这么算,虽然我们很长时间收不回成本,但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收益。比如大家开的车要加机油,没有我们的自主技术支撑,国外卖给我们可能一桶上千元;我们研发出来了,他们价格可能就要降一半甚至更多,所有的中国人,整个行业都会从中受益。再比如,几乎所有的科研项目,我们仔细核算下来,社会效益都要比本身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多。这也是昆仑润滑作为行业龙头自觉肩负的社会责任。研发是我的一种情结,也是昆仑润滑的一种情结。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中国润滑油产业进步,让整个社会大众受益,所以始终站在国内研发至高点,以振兴民族工业和国防建设为己任,全力研发生产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高品质产品,倾力打造国家品牌。


  记者:就是这种研发情结和家国情怀,促使您三十余年来忍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经得起煎熬,始终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平和心态做好科研工作的吗?


  伏喜胜:是的。润滑油就像老中医熬的汤剂,尽管都能治感冒,但每个秘方是不一样的。作为“国家队”,我们的任务便是研制出属于中国的润滑油“独家秘方”。科研工作是枯燥、单调、乏味,还要经常面对失败,没有点情怀确实很难坚持下来。我们整个团队都有一颗对科研执着的永恒不变的初心。


  现在的研究条件已经好了很多。我刚参加科研工作时,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科研人员要在充满刺鼻味道的实验室,整日整夜地进行试验。有一次,几位研发人员正在做添加剂实验,一不小心,添加剂从油阀喷出,溅了一身一头,只有用汽油洗澡才将臭味洗干净。有时,我们的科研人员要亲自到炼油厂采油样,油桶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热得能把路上的沥青融化掉。我和科研人员得用手推着油桶走。兰州的冬天,室外温度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我们必须到室外清洗烧杯、玻璃瓶,没有手套,风刮着,手像刀割一样疼,经常一干就是一整天。


  辛苦是大家的,成绩也是大家的。我目前在润滑油自主研发上取得的那点成就,应该归功于我的前辈和我的团队。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依靠着集体的智慧和汗水,是不忘初心、薪火相传的新老昆仑研发人共同努力结出的硕果。


  春风化雨


  记者:您刚才多次提到传承,提到团队,提到您的师傅。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是如何注重文化和精神传承的?


  伏喜胜:科研工作的灵魂是传承,科研成果往往是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持续创新下取得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前辈的工作必须得到认可和肯定。中国齿轮油从无到有,从有到国内领先,再到达到国际水平,最终到今天的昆仑润滑高铁齿轮油自主技术获得美国专利并且引领市场,是几代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昆仑润滑研发的最大优势是永远的传承、团队的力量和开放合作。昆仑润滑油的成功就在于一代一代人的薪火相传。师带徒,这是昆仑润滑的传家宝,比如匡院长带我,我再带徒,几代几代带下来,科研得到了传承和积淀,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丰厚的积淀中取得一个个突破,才有了我们中国的润滑油事业。


  记者:您的徒弟曾说过,他们从您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术,而且有做人的道理。请问您传承下一代的技巧是什么?


  伏喜胜:其实也没有什么技巧,有的是一颗真心。我带徒弟的秘诀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放手让他们去干,有困难时我随叫随到,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他们保驾护航。


  大家都知道,搞科学研究的人肯定有一些自己的诀窍在里面,但对我来说,带徒弟就要毫无保留,把我知道的东西一点不剩地教给他们。不仅仅是我,我的前辈也是一样的,比如齿轮油的研发,没有匡院长他们的传承,我们这一代人取得成功是很困难的。师带徒,百分之百的传授,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为什么昆仑润滑这么多年,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主要和我们的传承有关,和研发的氛围有关。整个团队互相信任形成了合力,大家都愿意把所有的智慧和思路都贡献出来,形成了一种宝贵的科研精神。


  从润滑油公司方方面面来说,我们是有根的,有脉的,有传承的,不管是从人上面,还是从技术的角度,或是持续研发的角度,我们这条主线始终没有断。正是因为这条主线没有断,才能在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后,精神不断、传统不丢,后面的人再不断添砖加瓦,才能让昆仑润滑在不同领域、不同项目都取得不同的成果和成就。


  记者:能讲讲您现阶段正在研发的项目有哪些吗?有哪些突破性进展,解决了哪些领域的技术难题?


  伏喜胜:我目前研发的重点就是针对“中国制造”和“一带一路”的高端装备,配套顶级润滑油产品。我的研究思路是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在优势领域追求卓越,研发国际一流的“环保、节能、长寿命”齿轮油产品,和中国装备一起走向世界。


  记者:昆仑润滑作为中国自主研发品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新形式下,昆仑润滑面临怎样的挑战?昆仑润滑又是如何应对的?


  伏喜胜:润滑油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昆仑润滑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昆仑润滑坚持自主创新,加强研发机构顶层设计,变革体制机制,研制新配方,推出新工艺,研发出适合市场与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拳头产品、差异化产品,发挥研发引擎作用,为打造世界一流润滑油公司奠定坚实基础;坚持“做强技术,做大品牌,做优服务”三大发展定位,践行“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价值,守护青山绿水”三大新主张,为昆仑润滑“军工品质,大国重器”增光添彩,为昆仑润滑走向世界不懈努力!


  我们的目标是走向世界。我坚信,再过十年,经过全体昆仑人的共同努力,昆仑润滑在世界润滑之巅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王灵果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