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宇通与海格校车造势PK 看中国校车之前途
相信所有的客车企业都曾计算过这样的数字:目前中国有9000万名学生儿童需要乘坐校车,专业校车的市场容量将超过100万辆,每年的更新需求也将达到15万辆。如果每辆校车价格以中间值30万元来计算,乘以100万辆,那么得出的数据是3000亿元,加上保养维修及其他费用,全国校车市场总规模将不会低于4000亿元,这对各校车生产、运营企业来说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这些数字令国内外校车生产商义无反顾地向中国市场狂奔,也让越来越多的客车企业加入到校车的“争夺战”中。
近期,国家相继出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专用校车安全国家标准》《专用校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等一系列校车法律、法规。面对扑朔迷离的校车市场,国内大多数校车厂商选择按新标准改进校车,部分客车企业特别是大型客车企业生产校车的积极性继续升温,媒体上关于校车生产、营销的报道依旧层出不穷。
不遗余力 开拓校车初期市场
作为国内客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宇通客车及国内客车知名品牌海格客车,在校车的生产、营销、推广上更是不遗余力,使劲浑身解数。他们的目的很明确,通过前期不断的市场活动及广告投入,先入为主,力争在市场初期形成品牌影响力,为后期开拓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进入2012年,宇通客车通过“开往春天的校车”的市场营销,与地方政府及慈善机构合作,将宇通校车渗透市场。海格客车更是不甘示弱,通过与湖南卫视《天声一队》栏目合作,海格不仅实现占据校车初期市场的目的,同时通过电视及其他媒体的频繁曝光,海格校车其品牌也在逐渐打开。然而,细心的朋友会关注到,宇通及海格客车在其活动中的角色,不仅仅是校车的提供商,而且是活动的赞助商,并且两个活动都是慈善性质,企业不仅盈利微薄甚至“倒贴”。
众所周知,创造利润是企业运营的最终目的,但是宇通及海格两家企业,在市场中不遗余力甚至“倒贴”开拓市场或许让许多门外汉摸不着头脑。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曾在某客车企业任职的一名项目经理向笔者一语道破天机,“事实上,目前的校车技术大同小异,在产品趋同的情况下,谁的产品最先进入市场,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客户资源目前对校车生产企业至关重要。”
面对如此激烈的校车市场竞争,缺乏雄厚资金基础的众多中小型客车企业,只能亦步亦趋,紧紧尾随。企业资金基础的薄弱,注定中小型客车企业只能通过产品的间歇更新,媒体的偶尔曝光,来维持自己品牌的知名度,以期在后校车市场上能有一番作为。记者在采访某中型客车企业市场营销经理时,他表示:“作为中型客车企业,企业大部分经费用在校车产品研发上,市场宣传经费紧张,校车市场初期,客车巨头通过慈善及各种活动赚取市场份额,在起跑线,我们已经被远远的摔在了后边。”同时他也表示,“校车市场是一个持续的市场,中小客车企业也在客车其他产品上起步也较晚,却依旧生存下来,所以在校车市场,中小企业也能找到他的立足之地”。
困难重重 校车市场前景堪忧
一边是校车企业如火如荼的研发、生产、宣传,一边是校车市场不温不火的表现。面对“迷雾重重”的校车市场,国内大多数校车企业领导宁愿相信校车市场只是尚未打开,即便看清校车市场前景,但谁都不愿意捅开这层“窗户纸”。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副秘书长佘振清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之前对校车市场的估计有些乐观,国家近期相继出台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校车新国标、《专用校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一系列法律法规,一定程度规范了校车市场及运营制度,但对于市场销售而言,却并非利好。”
根据佘振清介绍,从出台的一系列规定看,国家仍把校车当成是城市公交系统一个补充,而不是单独一块。这从根本上给校车划定了一个范围,缩小了校车运营的概念。由于《条例》规定校车作为公交系统的补充车辆存在,并以公交优先、就近入学为精神,在财政补贴办法上则更多是由地方政府来主导去筹措解决。这些跟原来市场的预期条件基本上完全不一样。所以此前预算校车市场会出现100万辆的数字只是企业一厢情愿的期望。
同时在校车实际运营过程中各种校车法律法规的实际落实,更是有待考究。《条例》规定: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虽然有明文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就从目前校车采购资金来源方面上讲,记者从相关资料查询发现,目前部分校车采购资金来源主要是几方面共同“拼凑”:校车生产企业“半卖半送”,慈善基金捐赠,政府机构资金补助,校车运营方或学校资金。毕竟一辆校车平均下来至少25-30万每辆,而每个地区不是只有一所学校,每个学校不是只采购一辆校车。
购买校车只是消费环节的第一步。市场调研显示,每辆校车年均10万至15万元运营成本,后期校车运营环节财政缺口明显。校车采购环节资金来源已经是东拼西凑,后期运营缺乏资金支持的诟病就不言而喻了,近期媒体曝光的校车运营亏损更是不胜枚举。难怪有的地区和学校即便有校车需求,也不敢轻易上线。
在校车需求上,最近一份调查更是让许多客车行业人士大跌眼镜,目前北京城区学生中只有3%的人乘坐校车出行,其余均选择公共交通和私家车等交通方式。虽然一个地区不能准确的反应全国的市场需求,但是这也大致反映了我国校车的需求量。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副秘书长佘振清预测,过去业界对校车市场规模的预期是近5年内达到100万辆的话,那么现在很可能只有原来期望的十分之一左右的量。也就是说校车在国内市场规模在10万辆左右。现实数据似乎印证了这样的判断,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2月校车销量创下2925辆纪录后,三四月校车销量进入稳定期,月均销量保持在2000辆左右。照此发展,今年校车销量将在2.5万辆左右。统计数据中是否包含企业捐赠校车数量,我们不得而知。就此校车市场行情,各客车行业老板应该看个明白了吧。
换种思路 破解校车谜题
即便校车市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利润没有预测的那么丰厚。但我们不能把校车市场形容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我们可以想象的到,未来一段时间校车市场的竞争依旧是风起云涌,明争暗斗。只是舞台上的主角或许总是那几家客车知名品牌,即便偶尔几名“洋角”登场,也只是走个过场。中小客车企业只能幕后秣马厉兵,等待校车这场戏的高潮。而这场高潮的到来,则取决于国家政策补贴、运营管理等细节的进一步明确,如果没有,校车这场戏或者就这样一直平平淡淡、不温不火下去。除非我们开启另外一种思路、另外一种模式。
某中小型客车企业领导曾说过:“校车市场是客车巨头的舞台”。其实在笔者看来,校车行业不仅仅是客车巨头的舞台,而是所有校车企业及全社会的舞台。校车市场的正常运营离不开全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如果企业一心想把校车作为一个盈利的产品,政府单位一心想让校车成为表彰业绩的工具,学校一心将校车当做压在肩上的负担,社会把校车当做拥有专属权的“霸王车”,那么我国校车行业或许只是昙花一现,成为客车行业一经典“案例”。
试着把校车当做一种公益事业,或许你会发现,黄色车身上所散发的不光是人性的灿然,还有品牌的荣耀。也希望宇通、海格的公益之路能继续走下去,只有这样校车行业才会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