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部件产业屡遭重创 欧意德求解困局
自今年8月以来,中国汽车零部件可谓风波不断。先有欧盟对中国铝轮毂展开反倾销调查,再有《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取消的政策“利空”,近来美国针对中国的轮胎特保案又登上了各大汽车媒体的头条。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寻求绝地反击的同时,也开始努力地探索一条摆脱困局的自救之路。
从8月蔓延至今的系列涉外危机,再次暴露了中国汽车零件企业长期困守低端产品、过于依赖低价竞争的弊端:对外,缺乏制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砝码,致使出口受挫;对内却又不能满足国内整车厂商对核心零部件等高端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忍看国际巨头对国内市场的蚕食鲸吞。探索一条符合中国零部件产业实际的振兴之路已经迫在眉睫。
对此,中国清洁型乘用柴油发动机第一品牌欧意德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可能永远处在国家的庇护之下,必须增强直面风雨的能力,而关键在于加速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不可替代性”,建立稳定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并形成一定的产能规模优势,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市场话语权”。
掌握核心技术,实现竞争层级跃升
针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困境,有业内权威人士分析指出,中国汽车零部件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根本原因在于核心技术的缺乏。据统计,在汽车电子、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领域,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已高达90%,而绝大部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却集中在技术含量少、利润水平低的低端领域,价格几乎成为中国企业唯一的竞争手段。
“中国企业不能再重复过去低端竞争的老路,为此,欧意德选择将掌握核心技术、开发高端产品作为企业竞争层级跃升的突破口。”欧意德集团总裁徐恒武表示。据了解,自公司成立起,欧意德就分别与意大利VM公司及德国ZF公司展开合作,引进了其最新的清洁型柴油发动机和AT自动变速器生产技术,此后又通过对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最终拥有了这两项技术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中国唯一同时拥有清洁型乘用柴油发动机和高端AT自动变速器两项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据悉,其首款柴油发动机和AT自动变速器将在今年10月正式投产,届时,欧意德将成为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市场最有力的挑战者 。
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信任
“质量”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又一短板。与国际汽车企业动辄上百年的品控经验相比,中国零部件企业对质量的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零部件企业仍然处于机械加工阶段。受制于此,中国的一些零部件企业只能为国内低端产品提供配套,出口也限于亚、非、拉等汽车技术更为落后的国家,很难进入高端汽车的采购体系。
为突破质量难关,欧意德提出了以“引进先进设备”、“建立监测体系”和“严格质量标准”为核心的系统解决方案。据了解,欧意德引进的生产线自动化率高达97%,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工参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此外,欧意德发动机公司还建立了国内领先的质量监控体系,在全厂设立了40多个SPC质量控制点,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2000多个质量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自动完成质量数据分析,确保了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达到设计标准;在终检环节,严格执行欧洲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并采用“冷试 热试”的双检模式,确保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据悉,目前已经有数十家国内外整车厂商与欧意德达成了配套协议,展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实现规模生产,增强抗风险能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仅有先进的技术和过硬质量,并不能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规模正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今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均已在中国投资设厂,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再想从小做起、逐步壮大,已经变得不太现实,残酷的市场竞争要求中国企业必须从一出生就得身强力壮,否则就将面临被“大鱼”吃掉的危险。
“欧意德选择技术进步与规模扩张并重的策略,在打造技术优势的同时,努力通过规模生产赢得更大的成本优势。”欧意德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据了解,欧意德一期工程投资已经超过50亿元,达到了年产30万台发动机和40万台变速器的规模,而全部项目建成达成后,将达到年产发动机100万台、变速器50万台的水平,这样的规模在中国尚无出其右者。
从积极的角度看,时下的危机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来说更意味着一次反省自身、奋起直追的“契机”,而欧意德等在技术、质量、规模上已经占有一定优势的中国零部件企业或将在“产业阵痛”中变得更加强大,乃至掌握更大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