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潍柴在阿克塞、昆仑山、黑河进行“三高”试验

2009-10-30 12:22来源:中国客车信息网

    浩瀚无垠的阿克塞大沙漠,气势雄伟的昆仑山,千里冰封的黑河,这是刚毕业的年轻员工张伟刚在经历潍柴“三高”试验之前所向往的边塞风光。

    9月30日,这位被晒得黝黑的24岁的小伙子,在经历了高温、高原试验后,再次谈起敦煌、昆仑山时,无数风景已在身后,45度的高温下进行试验,水喝下去立马蒸发,连个汗珠都看不见;每次从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行驶到4767米的昆仑山口,来回八个小时,经历四季轮回,伴随着格尔木随时发生的余震,行驶在狭窄陡峭的山路上,躲避着突然从山上掉下来的石块,经受着沙尘暴、冰雹、雨雪随时袭来的恶劣天气,还有心跳加速、头疼脑涨、浑身酸软、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等强烈的高原反应。这些艰辛的历程给初次参加潍柴“三高”试验的张伟刚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格尔木—昆仑山口之间150千米青藏公路路段,是众多整车及发动机厂家高原试验的必选之路。潍柴与陕汽、北奔等整车厂家组成的强大团队,进行WP4、WP5、WP7等多款发动机及整车试验。9月10日,张伟刚所跟的车在高原遭遇沙尘暴,能见度很低,汽车行驶中被一块小石头加在轮胎中间,整辆车无法前行,石头夹得很紧,一时无法撬开,为了避免把轮胎弄破,大家只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拿着小锤子,几个人轮番上阵,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把石头敲碎,一直忙活了两个小时,试验车才终于驶下昆仑山。

    三高试验中,平时一些小问题,到这里解决起来也格外麻烦。广袤的沙漠永远无边无际,铁片一碰便会烫伤;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上,面条煮上半个小时都不熟;平时一个小时就能更换的发动机风扇连接法兰,高原环境下,4个小时才能完成;住在格尔木的宾馆,有次停电了,大家只好背着电脑爬楼梯,走路抬腿,就像背着几十斤重的东西,爬到五楼已经是气喘吁吁,连吃晚饭的力气都没有了;气温-40℃的黑河,呵气成冰。为了确定一天最冷的时间,试验人员往往晚上每隔一小时便外出测量一次环境温度;在进行冷启动试验时,由于温度低,启动时间长,启动次数频繁,蓄电池亏点很快,实验人员每天都要准备多块蓄电池,来回搬运、充电、拆装,十分辛苦。

    设计人员吕志进,讲到此次昆仑山上高原试验的艰辛,对于环境的恶劣记忆犹新,试验中多次遭遇冰雹、雨雪天气,因为连接到发动机上的测试线比较短,只好将车窗打开,从中穿过,遇上这样的天气,来回8小时,司机师傅浑身都湿漉漉的。

    对于连续三年参加“三高”试验的老员工潘凤文来说,每年的“三高”试验都是一种磨难,茫茫戈壁滩上,温度高达55度,在火焰山下做实验时,灼热的太阳泄下的炫目耀眼的强光,公路上的沥青软的沾鞋,打个鸡蛋在上面,一会儿工夫就成鸡蛋饼了。为了遮挡刺眼的阳光,有的人还买了遮阳镜片。在高原上,每次洗澡过后身上都会掉层皮,大家之后尽量少洗澡,即便这样,回来后手上都会起泡,甚至褪掉一层皮。
 
    比起这些来,“三高”试验中高原试验尤为辛苦。要在凌晨四五点钟,趁气温最低的时候做实验,爬上冰冷的驾驶室,虽然穿着大头皮鞋,没多长时间,两只脚就会冻的生疼,然后是麻,最后是没知觉,只能不停地跺脚;操作笔记本时不能戴手套,每个人的指头尖都冻得红红的,疼痛难忍。低温情况下,很多零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会出问题,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人措手不及。发动机出问题时,几个人轮流上阵,才能把驾驶室掀起,在试验室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活,在野外得两三个小时。

    在潘凤文心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08年1月份的寒区试验,车辆从哈尔滨去黑河,早晨出发时服务车便无法正常启动,上午发动机柴滤漏油,夜里9点多行驶在国道上重卡离合器助力泵突然失灵,后半夜服务车行驶过程中失速熄火,赶到黑河时已经是凌晨5点多了,500多公司的路,平时不到10个小时就可以走完,这次整整走了20多个小时。为了寻找个打气筒排掉更换离合助力泵后液压管路的气,在满是积雪的路上,服务车在夜里到处寻找维修站点。那一晚上,维修时测的野外温度是-33℃,不到十分钟,防寒服就被冻透,大家之后轮番举手电筒照亮、递工具、扭扳手。

    茫茫戈壁,巍巍昆仑,冰雪两河,潍柴每年的“三高”试验,不仅仅是检验整车发动机,更检验了这些参加试验的人员。他们不畏艰难,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将潍柴人的足迹留在了这些人迹罕至的沙漠、高山和雪地,也将这不怕吃苦、无私奉献、可歌可泣的潍柴精神永远写在了气温最高的敦煌、海拔最高的昆仑山,还有那零下40度的黑河。

责任编辑:兰霞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