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李永钧:零部件出口如何“过冬”

2009-08-24 22:26来源:汽车周报

    近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乘用车及轻卡车轮胎特保案做出肯定性损害裁决,即认定中国轮胎产品进口的大量增加,造成或威胁美国国内产业的市场紊乱。而今年早些时候,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对我国出口紧固件和轮胎已进行了反倾销。

    众所周知,我国汽车零部件在出口方面有着固有的优势,较低的人力成本和出口优惠政策一直在刺激着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发展。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各国汽车制造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各国政府在加大对本国汽车业扶持的同时,国际贸易保护开始抬头。

    眼下,增速减缓的车市已经让国内汽车整车企业减少了零部件采购订单,而一些国家设置的非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更是当头一棒。其结果是,部分企业原有的多元化收入随之消失,一部分企业由此陷入困境,无疑使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在盛夏来临之际步入“严冬”。

    以轮胎为例,去年我国生产轮胎总量在1.7亿~1.8亿条,其中一半用于出口。美国是中国轮胎的第一大出口国,年出口总量达4600万条,销售收入达17亿美元。而作为国内主要轮胎上市企业的主要盈利来源,2009年全国载重全钢子午胎销量将达到5700万条左右,其中30%用于出口,这部分出口产品的利润高于国内配套用产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这项裁决意味着这部分利润将全部丢失。由于国际汽车市场尚未回暖,我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市场的出口量将会继续下滑,不过,海外庞大的售后市场依然是今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拉动力。

    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应如何“过冬”?其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贸易方面的类似事件会越来越多。我们要正确、理性看待,如遇到此类问题,相关企业应“抱团”联合起来应对,更需从自身出发,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今天在世界的遭遇,不能怨天尤人,也有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中国企业同行之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战,为了争取客户,不惜通过降价进行恶性竞争,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这似乎已经成为零部件行业的“顽疾”。

    其次是我们的产品档次较低。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对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落后就要挨打”并非言过其实。尽管近几年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但笔者认为,速度还不够快,投入还不够大,出口产品技术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企业经常成为一些国外同行的“眼中钉”。因此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技术附加值,加强行业自律,改变低价竞争,将是出口企业应对危机及反倾销的主要策略。

    令人高兴的是,经历过这次打击,一些零部件出口企业开始抓住此次国家推出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机遇,注重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并向高端产品进发,变被动为主动,这应该是根治“顽疾”的最好办法。

    应该看到,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各国政府有意或无意筑起的贸易壁垒,保护本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举措毕竟是阶段性的。作为一个全球化程度极高的行业,汽车零部件的国际贸易争端终会在全球化浪潮中一步步得到解决。而我国零部件企业要想在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自身实力外,维系与主要客户的关系,积极加强与出口对象国同行企业的沟通,争取在国际贸易中树立自己的形象也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吴奇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