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突破有迹可循

2009-08-20 17:00来源:中国客车信息网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汽车蓝皮书》,根据统计数据,目前内资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在全行业中的比例还不到1%,大中型企业也不足15%,且内资零部件企业90%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产品,而其余10%涉足高端产品的内资企业,绝大多数也都与外方进行了合资。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研发能力偏弱,导致市场份额无法保障。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国内汽车零部件在本受制于人的情形下,渐渐也会失去国内市场。

    事实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可以密切关注当前国内外汽车市场行情,瞄准国外先进技术并跟踪、学习外企路径的同时,更应挖掘这些技术引发的潜在的市场机会,这或许将是占领未来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大突破口。

    就拿ESP(电子稳定程序)来说,目前在国内普及率只有10%,而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应用,并通过立法规范强制装配,例如:美国,澳洲,欧洲和加拿大。博世底盘中国区市场及销售控制总监蒋京芳表示:“现在虽然还无法预计中国政府什么时候强制装配ESP,但按照国际趋势,在未来5到年10年内,ESP在中国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只有博世、德国大陆、日本电装、ADVICS、韩国万都、美国德尔福等少数几家公司生产ESP。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TPMS)、电动辅助转向(EPS)的普及率同样非常低。国内市场应用率的重大缺口,以及未来市场发展前景的可预期性,对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大显身手,挖掘市场潜在机会的大好时机。除了引进掌握这些关键零部件企业的技术人才外,积极主动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多参与行业交流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

    对比以往,当前国内零部件企业对了解整车厂及一级供应商技术发展动态及趋势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反映出零部件供应商对于参与主机厂同步开发的愿望。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表示:“鉴于这种需求,我们迫切需要构筑这么一个平台,一方面能够为供应商创造技术学习和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为企业创造国内高端配套机会。虽然后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双方能够进行初步的接触和交流非常必要。”

    目前,不少本土主机厂对在选择供应商方面逐渐变得开放和包容,这使得一些优秀的企业有机会进入到传统的配套领域中。配套采购商和潜在供应商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在一些高端技术研讨会上发言的优质供应商,正逐渐受到众多本土主机厂的青睐。采购商也乐于在这种公开场合物色潜在的合作伙伴。

    盖世汽车网一系列的技术研讨会及其专场采购配对会正为这一“微妙”关系的发展推波助澜,技术研讨会是“表”,采购配对会是“里”,正是这种“表里”的交相左右,逐渐对当前的本土配套格局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6月30日举办的汽车发动机技术研讨会暨发动机及部件专场采购配对会类似,盖世汽车网即将推出的汽车底盘技术研讨会及其专场采购配对会,将再次撬动国内汽车配套市场,吸引约计30多家主机厂及一级供应商现场参与。

    技术研讨方面,来自主办方的信息显示,通用中国、上海大众、福特、奇瑞、华晨、北汽、泛亚、华普、同济大学等全球知名的主机厂,以及博世、TRW、采埃孚、米拉、伊狄达、大陆集团等一级供应商有望同台亮相。

    会议探讨主题包括“提高动力减少排放:MIRA四驱混合动力车的电子动力控制”、“世界上最经济、最可靠、最环保的半主动悬架系统”、“主动后轮转向系统的技术发展”、“国内零部件工艺技术与先进制动体系的配套”、“被动安全系统发展趋势及其与主动安全系统的整合”,“汽车电子制动技术的未来发展”等。
 
    一系列高端前沿的探讨主题,在技术实践层面上将给国内主机厂带来不小的头脑风暴,其中不乏一级供应商首次将最新技术公开演讲。

    “在将我们的技术理念向业界传达的同时,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将我们的技术付诸实践。”来自北美某一级供应商采购经理Hoppenot先生表示,因此他决定现场通过盖世汽车网与选定的7家初步匹配的供应商进行接触和洽商。

    与Hoppenot想法雷同,多数采购经理参加此类技术研讨会已不单是了解和学习技术的良机,更将成为日常采购工作的重要部分,结果证明,供应商的资质比想象中的好出许多。“接触更多的供应商后,我们才发现我们以往的眼光过于狭隘,好的供应商是靠挖掘出来的。” Hoppenot先生说。

    对于新技术的渴望,现在的中国企业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积极和主动,“在6月30日举办的发动机研讨会结束后,来电索要演讲资料的企业络绎不绝。”陈文凯说,“底盘技术研讨会目前报名企业已经超过180多家,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在充分调研供应商需求基础上拟定的。”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技术落后西方数十年,这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要追赶上不太现实。中国企业要先学习,再超越,已成业界共识。循着国际先进技术前进,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必定能笑到最后。

责任编辑:吴奇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