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合伙人周超:出行产业投资策略的“纵横百合”
1月11-13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9)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合伙人周超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内容如下:
很高兴代表中关村协同基金在这里做一个分享,我们基金对今天的活动很重视,合伙人王建军先生今天也来到了现场,委托我向大家汇报,会后也会进一步和各位大咖交流。感谢百人会,感谢赵部长。今天正好是腊八节,大家可以关注北宋时期的一部道家著作,叫做《云笈七笺》,里面讲到“腊月初八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降诸三万六千神器”,在座的各位出行产业领域的大咖,应该说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神仙会,还是很契合的。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基金,我们基金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而设立的。2013年9月30号,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集体学习,其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中关村要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当时这个题目就出来了。后来经过两年多全国范围的调研和对接,2015年12月25号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正式成立,同时成立的还有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集团内部叫做“一司一金”。基金LP构成是中关村发展集团,还有全国十五家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其中既有省会城市也有县级市,既有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实际上我们基金不是一个纯追求财务回报的基金,确实担负着习总书记所讲的,中关村要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着这样一个政治意图。
目前我们公司有三大业务:母基金是20个亿,现在已经在全国设立了11支子基金,其它的几支子基金也在陆续对接和设立。我们直投一共80个亿,目前储备的项目比较多,投了52个项目,这些项目当中有的已经上市,我们子基金的品质医疗前两天刚刚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目前有三个项目已经在走程序,马上就要投了,也是非常好的科技。此外我们还担负着区域合作的任务,就是实现中关村和全国这些合作区域的产业组织和产业升级。直投方面投资基金、投资项目、出行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关注点。我们和经投合作投资的基石基金就是专做轨道交通的,项目当中也有很多出行产业当中的主体甚至关联企业。
我们有很多老同志长期在中关村体系,新锐主要是来自于海内外的科技名校和金融名校,投资经验和产业背景都比较丰富。我们主要是投硬科技,回报也还可以,有的企业能够达到100多倍的回报,证明我们团队还是比较过硬的。
刚才赵部长、黄总和吕教授说了很多非常精辟的观点,下面我可能也会有所重复,权作一个强调,因为讲得太好了。
首先汇报一下出行产业的特点,因为出行市场是非常大的,应该是以万亿计的。2017年底,中国铁路、公路、港口、城市轨道交通都是居全球第一的,民航机场229个也是居全球第二的,上面跑的车、船、飞机、轨道交通工具,2017年完成客运量184.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3万亿人/公里,这是非常庞大的市场,不要说中间还有衍生的相关配套服务以及很多其它的服务。百人会也做了全产业链的调研报告,写得非常好,应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观点都是一致的。
产业链如此广、如此深,每个阶段的每个分支上面都会诞生出许多非常好的企业,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企业。当下汽车玻璃有福耀、动力电池有宁德时代,我们相信未来出行产业高速发展以后势必还会缔造更多优质的公司。中间既有通信、传输、物联网等硬技术的支持,同时也会衍生一些金融服务、广告传媒、文化娱乐和投资等一系列软服务。我们看到出行产业是一个多元的商业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多元的盈利模式,这个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总结来说,大的特点就是出行产业有足够的空间孕育出伟大的公司,深的特点是出行产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包含着丰富的投资机会,广的特点就是出行产业不是产业的终点衰落期,而是一个新技术新模式落地非常伟大的应用场景。
再来看一看未来出行方式的五大趋势:立体出行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基本上是在地球上,或者是稍微起来了一点,但下面的我们还没有用,就是通航空间,特别是低空。再往上的也没法用,无人机出租车已经在迪拜投入运营,最左下角的E184载荷为500公斤,经过反复实操性实验已经非常成熟,并且第一笔订单已经交付美国。不要叫我们载人无人机,听起来很拗口,就说我们是飞行汽车就OK了。Space SAX也在卖太空船票,应该说这个场景已经到来了。绿色出行、智能出行、共享出行大家也司空见惯了,共享出行可能遇到了一些发展阶段的问题,但这个大的方向是没有错的,因为会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出行效率,特别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我觉得还是有非常稳固的应用需求。最后还有数字出行,应该说也是与我们当下的技术环境、技术条件高度关联的。比如云计算、大数据、5G、AI,实际上给出行产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海量的投资机会。
这里列出了出行产业部分投融资的情况,这是子基金盘古投的企业,最近阿里的蚂蚁金服也已经进入。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三个问题:细分赛道的领先者还是会持续受到市场的关注和追捧,资本市场还是很看好出行产业。大鱼吃小鱼的情况越来越多,赢家通吃的格局开始逐渐形成。产业资本活跃,战略资本提升,总体来看就是从原来的百家争鸣开始到了深度整合的阶段。
说一说出行产业的一些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业务的同质化,共享单车把所有的颜色都用完了,是不是在调七色板彩虹色?所以对已经没有什么强大资源和背景的公司还是要尽量避免和规模企业正面交锋。早期很多出行公司偏重于追求短期利益,急于求成,特别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还没有成熟,公司管理也没有到位就匆忙地扩市场烧钱等等,最后结果就是遭遇到了很艰难的坎。落地场景比较单一,有的可能是纯技术流,但是请注意,纯有技术去做企业可能不会成功,有技术之上还要用一套商业的东西去设计和谋划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往前发展。我们碰到有的企业落地场景比较单一,这样很难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
汇报一下出行产业投资策略,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都是高度相通的,好的投资人一定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企业也一定要学会从投资人的角度内审和审视自己,所以都是相通的,按照四个字概括就是“纵横百合”。
首先是“纵”。
投资需要深耕产业链,一定要找到垂直细分领域的领先者,能够跑出来,这样才能放心地去投资,关注底层技术创新对应用场景的影响,底层技术对各行各业都是根本的驱动力,所以要求我们投资者比较关注底层技术的创新以及对未来应用场景带来的变化,因为投资投的就是未来,只有研究好了底层技术,我们才能更好地预测未来和把握未来。这一点我们的感受比较深,我们主投的都是硬科技,不太碰模式类的东西。子基金当中有一支叫做高融,也是张总IDG十几年合伙人投资的公司,之前投拼多多的时候也有一些讨论。
讲白了,我们本身是一个国企,又是中关村带有国资背景的基金,所以精力主要是硬科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高的工作负荷,但做得确实很值得。再就是多点布局,整合整个产业链的资源,实现上下游的联动。当下投资人更加需要耐心,特别是科技投资,需要当好耐心资本,把烧冷灶、把冷板凳坐热当做我们的思维方式。当然,这不是投资机构的定位,而是科技产业的规律决定的。是不是一个耐心资本其实考验了一家投资机构的底气、功力和实力。十年前我们就投了,十年当中不离不弃,始终运用中关村所有的资源陪着一起往前走。有的甚至半年就撤了,哪怕回购或者移缴,我们整整在一起十年,所以感悟还是比较深的。
当然,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做好,建议投资机构要做赋能型的投资人。光去投钱是不够的,光去投资源也是不够的,需要把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帮助企业自己真正地成长壮大,做好自己企业的内部治理,同时做好外部发展和拓展,这样的话企业才是得到赋能之后好的企业,才能使投资能够得到好的回报。
我们合作的GB团队在出行产业链大概是这样的投资案例,中间有上游的金聚材料,包括热管理激光雷达,宜华通也是我们投的企业,下游的整车服务哈罗出行。目前哈罗出行运营非常稳健,也实现了盈利,自己原来的市场非常稳固,这也是我们非常欣慰的地方。之前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排名只有第三,现在已经走得越来越稳,特别是经过一些借鉴和内省,我们对这家企业已经是非常有信心了。
按照比较大的场景来讲,比如通信技术变革,未来对出行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刚才吕教授、黄教授、赵部长也有讲到,3G、4G、5G,每一次通信技术的变革带来的出行产业非常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创造了很多非常精品、非常明星的企业。现在5GNBIOT新一代通信技术已经到来,我们的出行场景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给我们非常丰富的想像空间,所以对我们的企业和投资机构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机遇。
图中显示的是未来城市智能交通网络的情况,智慧的车加上聪明的路,将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的出行,甚至极大地改变我们全部的生活方式,所以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投资的机会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蓝海,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横”。
投资机构要有生态化的布局,针对多样化的设置,尽可能多样化选择投资,拓展落地的场景和变现的渠道,也就是搭建一个投资的生态。我们公司是这样理解,也是这样做的。中关村每年注册两万多家企业,可能一万九千家都死掉了,沉淀下来的绝对是硬邦邦技术非常好的企业。中关村发展集团是五大板块,科技、金融、园区,北京一区十六园带中关村字样的都是我们的兄弟公司,里面囊括了许许多多非常领先的硬技术、软技术和模式类创新的公司。现在我们基金不算金融板块,算是我们集团的区域创新板块,还有我们的海外。有了这样的资源,我们就运用资本的手段,实现中关村和合作区域中间的互动互联和共创共赢,这就是我们的投资生态。
这是我们集团搭建的智能交通产业集群,还有在江苏常州溧阳,那里新能源企业比较多,新能源汽车也比较聚集,我们在那里进行深度合作,并且在当地投资子基金,利用这样的生态实现我们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为是母基金,我们也建立了两百多家的GB库,瞄准一线一流这样的平台进行合作,应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汇报一下出行产业的融资建议,也用四个字进行概括,就是“守正出奇”。
“守正”是什么意思呢?
切实回归商业本质,耐心打磨自己的核心产业和核心服务,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那口井挖深,并且尽力挖到泉眼,要做垂直细分领域的领军者,争取做到独占性。我们经常说“一树梨花压海棠”,总比“乱花渐欲迷人眼”好很多。
再就是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投资机构从来不会因为迎合热点迎合企业。建议企业尽量减少对政府补贴补助的以来,光靠拿政府补贴补助去做自己的企业是很可怕的。现在新能源行业很多就是因为补贴补助出台,有的臃肿不堪,有的产能过剩,现在再往回调,会给企业当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最关键的还是企业自己要有自己的造血能力,这一点也是正式提出。
再就是减少过渡的模式创新,前几年大家都看在眼里,互联网行业在发展,模式创新遍地开花,模式创新很好,但是过度的话就会造成大家的反思。预判未来,硬科技的创新将会成为出行产业的根本驱动力,而硬科技的成熟需要时间,所以在模式创新方面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头脑。
大浪淘沙,危与机并存。大家都说资本寒冬,上游到投资机构,投资机构到企业,大家都有一个时间的迟滞,但是都充分地感受到了。原来找我们的企业就很多,寒冬来了,需要抓紧时间开口子弄点钱,所以就是整个从上游到下游,资金最前端到企业,整个完整的链条都感受到了这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是不是就不投了?我觉得恰恰不是,越是这样的情况下越是我们发现机会的非常好的时机。
最近听到一句话让我很有感慨,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连猪都能飞起来,这对鹰是不公平的,风口过去的时候是猪的话就只能啪啪掉下来,如果是鹰,只不过比原来有风的时候飞得稍微慢一点,但依然会不畏风雨,向上直击。危和机是并存的,危的时候恰恰考验一个企业是不是好的企业。
什么是“出奇”?就是希望找到自己的优势,我们认为,这五条是挑选企业的时候比较关注的五点。
首先是企业的系统创新能力,模式创新是非常好的,技术创新更好,但是光有这两点,要想做到一个好的、伟大的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组织结构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文化的创新。当然,如果要求一个企业,特别是融资阶段的企业这创新那创新太理想化了不现实,怎么办呢?我们建议就是盯住自己最拿得出手的东西。靠模式创新起家和立足,就把自己的模式一步一步往前推,始终做到创新。靠技术起家的话,就把自己的技术一步一步往前推,始终做到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持续往前走的动力展示给投资机构,我们才愿意跟着你走。
建议关注国产化的问题,客观地说,现在出行产业国外技术比较多,去年我们国家发生了一些大的事件,正在做国产化的替代,建议多看一看国产化的替代。我们投的一个企业就是因为国产化替代单一项目拿了几个亿的大订单,效果非常好。
关注核心技术的通用能力,这个就不说了。
关注团队产业链整合能力。
企业最好要把自己管理的精细程度抓一抓,顺势的时候问题几乎看不到,一旦逆市来临,很多问题都会出来。归根结底,95%以上都是企业管理的问题,希望在这种时候企业家老总们内省自查,多抓一抓自己的管理,加强自己管理的精细程度。
以上就是我的汇报,比较粗浅,也请各位专家、领导、大咖批评指正。我和王总也代表基金祝大家腊八节快乐,邀请大家到我们公司去视察指导。